其他
霉干菜为什么叫“博士菜”?
30多年后,这个数字扩大了10倍,达到“十百千万”的规模,即有东阳籍院士14名,高校校长、科研院所领导100多名,博士1300多名,教授1万多名。
伴随着东阳的“文”名大起,一道原本土头土脸的家居小菜,也获得了一个响亮名字——“博士菜”。
一
清代乾隆年间的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一书中,已有如下记载:
“至春分后,天渐暖,菜亦渐变黑色,味苦不堪食,以之晒作干,饭锅上蒸黑,再晒再蒸,如此数次,曝之极燥,贮缶器中,可久藏不坏,名曰霉干菜,即干冬菜也。年久者,出之颇香烈开胃,噤口痢及产褥,以之下粥,大有补益。”
芥菜干又以“百脑芥菜”的品种腌晒干菜为上乘:越蒸越乌,越蒸越软,越蒸越香。
霉干菜的用途有很多。正如婺城美食家三川先生所说:除了霉干菜焖肉、霉干菜鸭子等名菜,霉干菜还替面粉“撑腰”,将金华酥饼、浦江肉饼搞得满堂喝彩……
由此及彼,厨师们为了翻新餐桌,又把霉干菜当作“百搭”,哪里都放一点,既与蔬菜配,比如炒苦瓜、炒土豆、煮豆腐等;也与荤腥配,比如霉干菜蒸虾、霉干菜蒸黄刺鱼等。
霉干菜的咸,让它可以让人省吃俭食。
霉干菜的干,使它携带方便。
霉干菜的干和咸双重配搭,又让它宜于久贮。
霉干菜里炒进些猪油、猪肉,调和进点白糖或冰糖,立时“化寻常为奇崛”,散发出特有的咸甜之香。
但是,一个精神自洽自足自裕的人,是完全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中建树起坚强与高贵的。
《送东阳马生序》中的宋濂和马君则,乃是浙江同乡,或许就曾有过霉干菜味中渐染长大的童年。
“余幼时即嗜学。家贫,无从致书以观,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,计日以还。天大寒,砚冰坚,手指不可屈伸,弗之怠。录毕,走送之,不敢稍逾约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,余因得遍观群书。”
《送东阳马生序》中的这段话,自明朝开始,一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,都可作为浙中浙西尤其是东阳学子的精神标配。
三
在那些物质匮乏的年代,很多东阳学子,穿着母亲织就的土布衫,嚼着母亲腌制的霉干菜,勤奋求学,最后涌现出令众多县市惊叹的博士、教授。
吃着霉干菜长大的东阳人,英才辈出,历史上进士题名的共有305人,其中武状元6人,曾任正副宰相5人。古代名宦有舒元舆、乔行简、张国维等,现代有北伐名将金佛庄、“一代报人”邵飘萍、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、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等。现在更有众多的博士名流遍布全球各地。
霉干菜的气味是最熨帖的熨斗,总能把游子因为刻骨乡思引发的心灵褶皱细细抚平。
就像有人说:“即使走得再远,只要霉干菜的香味一飘起来,就会想起亲爱的父母。”
声明:稿件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
往 期 精 彩 内 容